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通过先立幼帝再行禅位方式完成权力更迭的典型代表是魏晋南北朝的多次政权交替。以下列举几位关键人物及其过程:
一、曹魏代汉(曹操与曹丕)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献帝刘协,但终其一生未废帝自立。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后,于公元220年迫使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整个过程遵循"立幼帝-掌实权-禅让"的模式,虽汉献帝非幼年继位,但曹氏父子操控朝政数十年的手段成为后世模板。
二、司马氏代魏(司马懿至司马炎)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60年司马昭弑君后立曹奂为帝(时年14岁),263年灭蜀后加封晋公。司马炎继承晋王位后,于265年逼曹奂禅让,建立西晋。曹奂被奉为陈留王,得善终。
三、刘宋代晋(刘裕)
东晋末年,刘裕凭借军功独揽朝政,先后弑安帝、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20年,刘裕迫使恭帝禅位,建立刘宋政权。恭帝退位后被封零陵王,次年遇害,开禅让后杀前朝君主之恶例。
四、北周静帝禅让杨坚
北周宣帝宇文赟死后,其岳父杨坚辅佐年仅7岁的静帝宇文阐。杨坚铲除宇文宗室势力后,于581年接受外孙静帝禅让,建立隋朝。静帝被封介国公,当月暴毙,疑遭杀害。
五、后周恭帝禅让赵匡胤
后周世宗柴荣病逝,7岁的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960年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恭帝被降封郑王,迁往房州,20岁离世。
这些权臣均采用相似模式:首先掌控朝政立幼主,然后培植势力消除异己,最后通过禅让仪式实现政权更迭。其中除曹奂、柴宗训得善终外,多数逊帝遭遇不幸,折射出古代权力交接的残酷性。这种"立幼-禅让"模式成为王朝更替中减少阻力、维持表面合法性的重要手段。